熱門話題
肺炎是長者的第三大殺手,2023年共帶走1.5萬名長者的生命,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6.1,與1994年2341名長者死於肺炎,每十萬人口死亡率153.35相比,有明顯增長趨勢。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指出,打疫苗是一種對健康的投資,尤其長輩是流感高風險族群,現行接種率仍然不足,呼籲政府提高公務預算,強化長者疫苗政策。
流感近來有全年化趨勢,夏季也有案例出現,在65歲以上長者、幼童、孕婦、免疫功能不全者等高風險族群身上,可能引起細菌性肺炎、病毒性肺炎、腦炎或腦病變、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。賴清德總統上任後,提出「健康台灣」願景,其一目標是力拚在8年內,將國人不健康餘命從10%降至8%。然而,去年長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僅43.9%,仍未及世衛(WHO)所訂75%的標準。
吳玉琴表示,肺炎是長者第三大死因,而接種流感疫苗是最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。去年國內長者接種率僅4成多,並不足夠。65歲以上長者是重症高危險群,唯有提高接種率才能形成社區防護力,她強調長者接種疫苗是種健康投資,不僅可避免病毒侵襲也能減少重症發生,進而達到「健康台灣」延長健康餘命的政策目標。
過去疫苗施打大多透過電視宣導,吳玉琴認為,對長者來說,更好的宣導是基層醫師。她建議門診醫師可以留意長者的施打紀錄,主動提醒長者按時接種,特別是每年10月疫苗開打期間,醫師可多宣導「左流右新」的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公費政策,也可以適時提醒肺炎鏈球菌疫苗。
疾管署在疫苗採購上長期面臨經費缺口,導致ACIP建議的疫苗遲遲無法及時到位。為此,吳玉琴呼籲政府正視超高齡社會的公衛需求,建議提高長者的疫苗預算,接軌國際趨勢,採購較好的疫苗。她強調,長者疫苗如同癌症篩檢,都是前端預防作為,實有必要強化公務預算的支持。另外,為避免急診壅塞重演,也應給醫界像是3合1疫苗、快篩等更多工具,才能從源頭減少重症、從前端減輕醫療壓力。
(中國時報)